“三更半夜”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,但你是否曾深思过“三更”究竟指的是哪个时段?小编将深入解析“三更”的由来和含义,带你领略古人对时间划分的独特智慧。
1.三更的定义
在我国古代,夜晚的时间被划分为更和点。一夜等分为五更,其中三更指的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这段时间。这种划分源于古人对夜间的细致观察和智慧。
2.三更的起源
“三更”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的《宋史》中的“赵昌言传”。在那个时期,夜晚的子时也被称为“三更”,因此“三更半夜”的说法便由此而来。
3.三更与成语的关联
“三更半夜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sāngēngànyè,意思是指深夜。成语中的“三更”指的是一天中的23:00到第二天1:00这个时间。这个成语的出处是《宋史·赵昌言传》中的一段描述。
4.三更与十二时辰制
在古代,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时辰,用十二地支表示。三更对应的是子时,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。这一时辰也被称为“半夜”,因此“三更”也就等同于半夜。
5.更的用法与读音
在古代,“更”的读音有两种:读作gēng和gèng。gēng同本义,意为改变;gèng则表示更加、再、又、进一等意思。在时间的划分中,“更”通常读作gēng,表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。
6.三更与古代报时方式
在中国古代,没有钟表之时,城乡流行夜间打鼓报时。大城市设有“鼓楼”,小镇或乡村大宅院有“更楼”,每夜有值班更夫,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,以此来告知时间。
7.三更半夜的常见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三更半夜”常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,接近深夜。例如:“他常常工作到三更半夜。”
“三更半夜”这一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通过对“三更”的定义、起源、用法等多方面的解析,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,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在时间划分上的智慧与巧妙。